輻射防護設計方案
《輻射防護設計方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輻射防護設計方案(5頁珍藏版)》請在讀根文庫上搜索。
1、輻射防護設計方案 一、設計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1986)3.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5.GB8999-88電離輻射監測質量評價保證一般規定 6.EJ348-89鈾礦冶輻射防護設計規定 7.HJ/T61-2001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8.GB12379-90環境核輻射監測規定 9.GB/T14583-93環境地表 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 10.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替代 GB8703-88輻射防護規定與 GB4792-1984。11.放射性同位素與射
2、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第 449號)二、射線儀監控方案與防護屏蔽設計 根據輻射防護三原則與國家標準的相關要求,考慮如果出現人為檢修廠房設 備、意外事故或射線儀器故障維修時,可能出現放射源產生的輻射危害。按安全 技術防范系統設計和施工要求,就該四套射線儀器的輻射防護進行屏蔽設計、安 全防范、劑量報警監控、并實施日常檢測與定期檢測計劃等,確保射線儀器的在 正常運行的實時監測與非正常狀況(如檢修、意外事故儀器破壞)下的應急安全。三、射線儀產生環境輻射的監控方案 1.監測布點原則 根據輻射監測與輻射防護設計等相關國家標準要求,針對現場環境條件與工 程技術內容,為全面準確地反映對射線儀器對環境產生
3、的放射性污染與對工作人員所產生的輻照劑量,確定固定監測點與日常檢測的布點數量、測量種類與測量 頻率。1.1.1 輻射連續監測 考慮現場應用環境中的 3臺密度計(各含 1480M137CS)分別安置在浮選入料 管與出料管外,測量介質的密度,采用 3 臺 RAM-I 型 x 輻射報警儀為工作人員提供輻射安全監測與事故報警,探測器固定安裝在射線儀的附近 5 厘米處,主機安裝在遠離射線儀器至少 10 米的安全位置的 1.5 米高(人可觀察顯示計數)的墻壁上;因 2 臺灰度計(分別 100mCi241Am 與 15mCi 137CS)安裝在精煤傳輸皮帶下測精煤產品的含灰量,且 2 臺儀器安裝在同一水平地
4、面,距離小于 1.5 米,設計采用 1 臺 RAM-I型 x 輻射劑量率報警儀,探測器固定安裝在 2臺射線儀器的中心位置與儀器處于水平,主機安裝在遠離射線儀器至少 20米的安全位置的 1.5米高(人可觀察顯示計數)的墻壁上。這樣采用該 4臺輻射劑量率連續測量報警裝置實現射線儀器正常工作時對 5個放射源的“實時”監控;在非正常的事故情況或應急檢修設備時,必須啟動該 3 臺輻射報警儀,確保工作人員的輻射安全。1.1.2射線儀表面劑量率定期巡測與應急檢測 采用 1臺便攜式輻射劑量率儀對射線儀表面劑量率的定期巡視監測與事故后應急檢測,同時對 4臺固定式劑量報警儀的工作狀態實現互補,在檢修情況與事故情況
- 配套說明: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輻射 防護 設計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