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自傷行為預防與干預(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陳曦)
《青少年自殺、自傷行為預防與干預(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陳曦)》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少年自殺、自傷行為預防與干預(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陳曦)(99頁珍藏版)》請在讀根文庫上搜索。
1、青少年自殺、自傷行為 預防與干預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陳 曦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生來就不熱愛生命,因為 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創造幸福的源泉;世 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恐懼死亡,因為生命對于人只 有一次。人類為什么會自殺? 生命的權利只有一次,是什么原因導致施行自殺 者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對待生命? 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動物會不會像人類一樣自 殺呢? 問題: 自殺所產生的影響 有研究資料表明 ,一個人的自殺可以持續影 響到家族的 3代人 至少給周圍的 30人造成影響 家庭或家族希望的破滅 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和諧校園建設中的極不和諧音 2003年 9月 10日,被世界衛 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
2、共同 制定為首次“世界預防自殺日”。 歷年主題 2003年 自殺一個都太多 2004年 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5年 預防自殺是每一個人的事情 2006年 理解激發新希望 2007年 終生預防自殺 2008年 全球化思維、全國性計劃、地方化行動 2009年 社會文化因素與預防自殺 自殺的概念 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 自殺的定義 自殺:任何有意企圖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稱為自殺,分成二類其一為自殺死亡另一 為自殺未遂 自傷行為:為企圖蓄意傷害身體,且嚴重 到足以造成組織的破壞,這樣的行為并不 是想要死亡,這樣的行為常是一種抒解壓 力的行為方式;所以自傷行為并不等于自 殺未遂,因為他并不
3、想死。 1974年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將自殺行為分為: (1)自殺意念:自殺意念是指只有自殺動機而無相應的 行為,也沒有造成死亡。 (2)自殺未遂:自殺未遂是有自殺動機,也有可導致死 亡的行為,但未造成死亡的行為。 (3)自殺死亡:自殺死亡是指故意自我傷害并導致死亡 的行為。 自殺的心理過程 自殺萌生 自殺彷徨 自殺決定 自殺實施 自殺意念 定義:希望殺害自己的想法,并計劃何時、何地 與如何執行自殺的行為,并且想到自己的死亡可 能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青少年有 10-20%在過去一年中有自殺意念,有吸 毒與精神疾病的比例更高。 并非所有的年輕人都認為自殺可能會造成無法回 復的死亡;發展到何種階
4、段,可以了解死亡的不 可回復,主要靠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與兒童本身對 于死亡或疾病的經驗,一般認為十歲以后比較能 了解死亡的意義。 青少年自殺手段分布 就自殺手段而言,中國自殺者使用最多的 方式為服毒和自縊,占總數的 80一 90。 中國女性以服毒 (以鎮靜安眠藥及抗精神病 類藥 )為主要自殺手段,而農村青年女性則 以服農藥為主要自殺手段。其他自殺手段 依次為投水、自縊、高墜等。 就服毒的性別比例而言,女為男的 2倍。 青少年自殺地點分布 就自殺地點而言,自殺者對風光絢麗的名山大川情有獨鐘。 在中國黃山, 1980-1991年已發現的自殺尸體 110具 (仍有相當 多的自殺者尸體未被發現 ),死者
5、 95為 20-35歲的青年,大多 數自盡者是從天都峰之巔鯽魚背縱身躍下。 廬山 1979年一 1989年發生 200多起自殺案; 峨眉山的金頂、西岳華山的落雁峰,東岳泰山的舍身崖、南京 長江邊的燕子磯等都是自殺多發地段。 大橋也是自殺的高發地帶,南京長江大橋建成至 1988年 12月統 計,已有 950人自殺,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等均有數百 人投江自殺,近年由于守橋武警加強巡邏搶救,江橋自殺死亡 率已大大下降。 自殺分類: 按動機分類 : 利他型自殺 利已型自殺 失范型自殺 按性質分類: 仿自殺 決意自殺 按自殺結果分類: 企圖自殺 未遂自殺 成功的自殺 按發展過程分類 : 沖動型自殺
6、理智型自殺 學生自殺的類型 1 尋求解脫 2自我防御 3放任性自殺 4報復性自殺 5威脅性自殺 消除對自殺的誤解 1.威脅別人說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 面對生與死,所有的人都會猶豫不決,將 自殺的想法與別人交流,是為了獲得理解和幫助, 記??;即使病人只是威脅要自殺,我們仍要把這 種威脅當作真正的危險來處理。 2.自殺行為是精神病態的表現 事實上僅有部分自殺末遂者自殺成功者患 有精神障礙,他們中大多數人是具有嚴重的抑郁、 孤獨、絕望、無助、被虐待、受打擊、深深的失 望,失戀或者別的情感狀態的正常人。 (注:對任何自殺病人都要進行精神狀況評估, 對任何精神病人,都要進行自殺危險性評估) 3.與想自殺的
7、人討論自殺將誘導其自殺 事實是:與向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可以 使病人感到有人關心自已的問題,有利于 更好地評估自殺危險性,有利于與病人建 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因而有“百利 而無一害”。 4.自殺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對你來說,自殺也許是不合理的,但對 病人來說,常常是合理的。個別情況下, 治療者也會認為自殺是病人合理的選擇。 病人也可能認為自殺的想法是不合理的, 并且會為此而痛苦。 5.自殺發生在家族中 ,具有一種遺傳傾向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肯定的結論 ; 自殺的家庭聚集性肯定與學習機制有關 ;很 可能也有家庭環境有關 . 6.想過一次自殺,都會總是想自殺 事實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
8、某個時 候產生自殺行為,他們大多數人能從短時 的威脅中恢復過來,學會適應和控制,長 久地生活,使自已的生活豐富多彩,免受 自我沖出的威脅。 7.一個想自殺的人開始表現慷慨和贈送個人 財產,表明這個人有好轉和恢復的跡象 。 事實上大多數想自殺者在情況好轉后, 才有精力開始做出一定的計劃,安排他們 的財產。這種個人財產的安排有時類似于 最后愿望與遺囑或處于矛盾的沖突狀態。 8.病人已經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不會再自殺 事實當一個人看起來開始恢復的時候; 當嚴重抑郁的病人變得情緒活躍起來的時 候;當自殺后出現“欣快”的時候;且記 - -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 9.想要自殺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實上很多人并不想
9、死,他們只是想要 逃離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 經想過要自殺的人現在都很高興他們還活 著。他們說當時他們并不想要結束自己的 生命,他們只是想終止自己的痛苦。 10.自殺者有精神疾病 事實上僅有小部分自殺未遂者或自殺成 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們大多數人是處于 嚴重的抑郁、孤獨、絕望、無助、被虐待、 受打擊、深深的失望、失戀或者別的情感 狀態的正常人。 學者施奈德曼 (Shneiidman)也總結了自殺者的六個 特征: 一是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受挫; 二是意動特征,自殺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是情感特征,絕望無助,內在矛盾沖突, “ 進退維谷 ” ; 四是認知特征,思維狹
10、窄,愛鉆牛角尖; 五是人際特征,談論自殺,尋找出路; 六是連續性特征,長期被動的應對方式,將自殺作為解決人 生問題的唯一方法。 自殺青少年常見的臨床心理特質 情感上:自覺有強烈的心理與情感上的痛苦, 缺乏安全感與成就感,感到無助與孤立無援。 氣質上:易焦躁不安、沖動個性、容易發怒 (對刺激過度敏感 )、追求完美、退縮且少與 人互動。 認知上:常以極端的二分法看事情、矛盾的 心態、錯誤的觀念、認同自殺行為。 不良的解決問題技巧:逃避 、壓抑、取代或 否認 (不成熟的方式 )。 兒童青少年與成人自殺行為的不同 兒童會認為死亡是可以回復的 青春期前的憂郁癥很少見 認知能力不足以經歷嚴重的無望感與計劃
11、成功的 自殺行為 較無能力接觸危險的方式 較能接到受家中與學校的支持 多半是沖動的行為 (有 50%從意念到實行不到 15分 鐘,少有強烈的自殺意圖與計劃 )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心理考慮 兒童期:對自己的不信任、羞恥、懷疑、有罪惡 感的兒童,難以發展正向能力與生活態度。 (鼓勵 孩子嘗試會成功且被支持的活動 ) 青春期 (15-24):對自我認同的問題我是誰 ? 我想成為怎么樣的人 ?產生疑惑 (鼓勵探索自己的力量與興趣及支持性的傾聽 ) 成年期:產生自我認同掙扎,與他人關系的孤立 造成自我沮喪、低自尊。 (鼓勵建立親密感,接受 團體治療與成長團體。 )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心理考慮 中
12、年期:身體能力衰退、心靈遲滯造成沮喪、失 落感。 Erickson認為健康的成年人是負有生產力 的,要有意義的方式去奉獻給社會。 (多重生活目 標,即使追求上受到阻礙,也不至于太沉重強烈 危機感。 ) 老年期:心理上的寂寞、消極、絕望感增加, Erickson認為用有意義和積極的態度存在于生命 之中的健全感。 (使用回憶治療法,多關心老年人 心理需求,不要只注重物質生活。 )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認知考慮 兒童期:兒童的死亡概念是不成熟的,他 們無法了解死亡的終結性與不可逆性。因 為他們不了解自殺,無法思考多樣復雜的 結果。 (引導深層了解死亡,學會表達痛苦、 游戲治療、藝術治療 ) 青春期
13、:青少年認知有跳躍式進步,能抽 象性思考結果,變得過度完美主義,自我 中心主義者極端自我幻覺、同儕效仿行為、 刀槍不入的危險意象、嗑藥、酒后駕車。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認知考慮 青年期:經歷對于人生抉擇認知的再次評價,會 再度訂定新目標與方向,了解關系的結束,離開 安穩的工作,離開父母 (大多數對于人生變化的抉 擇是會付出情感的代價。 ) 壯年期:改變認知的主要因素 -對時間流逝有了具 體的體認,開始注意時間消逝,花了多少時間完 成既定目標,且依在活固過去的決定,后悔當初 的選擇,在語言上表達出絕望感,因為他們無法 適時作出令自己滿意的決定。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認知考慮 老年期:認知的改
14、變包括學習力減退還有 一直重復之前學過的東西,這些退化會使 老人意識到死亡是自然法則,無法從生命 中避免,使老人有了自殺意念尤其是癌癥 末期的老年人。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環境考慮 兒童期:家庭是最大的影響力,被忽略或 虐待的孩子,飽受緊張與憤怒的孩子必須 負擔超齡的責任,以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 學校的求學經驗如果一再受挫,也會導致 憂郁的產生,不斷的自卑會造成不健康的 工作觀。 青春期:同儕影響,無法得到同儕認同就 會自我否定。賀爾蒙的改變,酬酒與嗑藥 自殺與發展 -不同年齡環境考慮 青年期:通常是婚姻與事業的問題,自殺高危 險群有無法獲得丈夫認同的家庭婦女,面臨 失業或被降職的男性,得到
15、 AIDS或 HIV陽性反 應者。 中年期:許多失落事件,如親友死亡,空巢期, 小孩們的獨立,內在認知的改變,造成自我退 縮與酬酒而成為自殺影響的因素 老年期:失去配偶、退休、換小房子、朋友往 生、慢性病 失落建構在一起,來不及療傷, 同時孤單又寂寞,失去經濟上的安全感,結伴 自殺。 自殺的理論 1 心理動力觀點 自殺是由一個人經歷強大的心理刺激時激發的內 部沖突所導致的。有時,這種刺激不僅可使一個 人倒退到更原始的自我狀態,也可使這個人對他 人或社會的敵意進行抑制,致使他對別人或社會 的攻擊轉為內向投射,產生自殺。不過,在一些 極端的案例中,自傷或自懲意向有可能轉為攻擊 他人,產生他殺。 2
16、 社會學觀點 迪爾凱姆的理論認為,社會壓力與影響是自殺行 為的主要決定因素。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 他假設人的心理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構成的。它們就好象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面 上的是意識,在水面下的是無意識;也正像實際中看到的冰山一樣,(水面上的) 意識只是心理結構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面下的)無意識則是一個相當大的構 造。 自殺企圖形成的歷程則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對他人的期待形成壓力; (二)為達成他人的期待而忽視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三)由于無法達成他人的期待而產生自責與反抗; (四)有外在壓力而造成重大危機; (五)有導火事件產生使情緒陷入憂郁、忿怒狀態,而生自
17、 殺意念; (六)對事件的認知做窄化解釋,且缺乏彈性,致對未來產 生絕望; (七)想要脫離困境而采取自殺的行動。 人 本 主 義 : 需 要 層 次 理 論 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B.Weiner,1982) 三 維 度 內部的 外部的 穩定的 不穩的 穩定的 不穩的 不可控 可控的 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 四因素 能力 努力 任務難度 運氣好壞 數學考試成敗的原因分析 成就狀態 原因 例子 能力 我擅長數學 成功 努力 我復習得很充分 任務難度 這次考試太容易了 運氣 這次考得好,太運氣 了 能力 我不擅長數學 失敗 努力 我準備得不充分 任務難度 這次考試太難了 運氣 這次我很不走運 積極的歸
18、因模式 消極的歸因模式 無望感 - 無望感比憂郁癥更能預測自殺的意念 或行為。 不良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技巧 -自殺企圖青少年 比較沒有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對于處理 方式沒有彈性,少利用認知修正的方式, 只著重問題的內容,期待自己希望的結果, 但對于負面結果常無法接受,對于成功的 看法也較為負面。 不良的歸因模式 -將失敗看成自己的錯誤,并 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每個層面。 壓力與壓力源 壓力的含義 壓力又稱應激,是由緊張刺激引起的,伴有軀 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 壓力既包括緊張,也包括應激。 “緊張”側 重于 stress的內部體驗;“應激” 側重于 stress 的內部反應。 應
19、激的成分 S=Stressor:一種能夠引發內心緊張的刺激性事件或對某一事 件的主觀認識 T=Transaction:個體同環境之間不斷的調整關系 R=Resistance:在努力處理應激源時個體的持續斗爭 E=Energy spent:在應對應激源時要付出生理和心理的能量 S=Strains:在應對時所產生的身心疲憊不堪 S=Solution or slide:應對的結果可能是解決應激源,但長期 持續的應激可能導致能量與動機水平的逐漸降低 我們的煩惱不是源于我們的遭遇,而是 源于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發生事件 自我觀 人際觀 世界觀 心理行為反應 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A: activat
20、ing events,誘發事件 B: beliefs,個人對 A的看法和信念 C: consequences,當事人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結果 D: 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與非理性的信念辯論 E: effect,治療后所產生的良好感覺和行為效果 非理性信念的三個特征( Wessler, 1980) “ 我考試失敗了,我是個沒用的人?!薄八?昨天罵了我,他是個大壞蛋?!?“ 我對他那么好,他一定要對我好?!薄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過分概括化 絕對化的要求 糟糕至極 “ 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薄拔揖谷皇×?,太可怕了?!?不合理與合理認知的典型語言 我一定要、
21、我必須 我想要、我希望 我應該如此 我喜歡如此 沒有辦法 很難 一定 也許 總是 有時候 所有的 有些 我不好 我表現不好 確實如此 好像如此 必然永遠如此 到目前為止如此 心理社會壓力: 壓力事件常會促成自殺的危險,但多不是造成自殺 的主因。常見促發因子,有遭遇法律問題、違法 校規、在校被他人排斥、公開羞辱 (身體、課業 表現 )、男女朋友關系破裂、朋友的死亡紀念日 或者讀到關于自殺的文章或報導等。 親子之間不良的溝通模式也是一項重要的危險因子: 而家庭內的沖突、缺乏家庭溫暖、身體虐待、性虐 待與混亂的親子關系,如此成長環境下的兒童或 青少年常出現精神疾病 (暴力行為、情緒障礙與 藥物濫用
22、)及自殺行為。 自殺的影響因素 社會因素 社會文化對自殺所持的態度、媒體對自殺行為的 過分報道、人際關系的沖突等都會導致自殺行為 的發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 , 缺乏足夠的識 別能力 , 媒體對此過分報道 , 都會給青少年造成自 殺能解決問題的錯誤觀點。 人際關系障礙與自殺關系密切。 青少年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與人際關系不適應、 被欺侮呈正相關。南京危機干預中心調查顯示 , 戀 愛和學習壓力分別占大學生自殺原因的 44. 2%和 29.8%。 學校環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青少年自殺的社會心理危險因素中 , 學校問題 是重要因素 , 考試失敗、休學、失學的個體 , 自殺 的危險分別是對照組的
- 配套說明: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青少年 自殺 自傷 行為 預防 干預 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 學院 陳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