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新技術ppt課件
《建筑抗震新技術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建筑抗震新技術ppt課件(44頁珍藏版)》請在讀根文庫上搜索。
1、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建筑抗震新技術姓名:于茂輝學號:專業:地震的基本知識隔震技術消能減震技術復旦大學地球內部由表及 里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一、地震的基本知識復旦大學 地震:指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地震產生的過程復旦大學 3.3.塌陷地震 塌陷地震2.2.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 4.4.誘發 誘發地震 地震 5.5.誘發 誘發地震 地震1.1.構 構造地震 造地震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構造地震約占世界地震總數的90%以上。由地下巖洞、礦井塌陷而引起。由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引發產生。由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
2、引起的。根據成因的不同復旦大學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稱為淺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70至300千米的稱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稱為深源地震。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根據震源深度的不同復旦大學遠震近震地方震千米內的地震稱為近震。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根據震中距的不同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震中距在100千米復旦大學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地
3、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v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復旦大學全球地震帶的分布:1)環太平洋地震帶 2)亞歐地震帶 3)海嶺地震帶復旦大學 我國地震災害狀況:我國處于世界兩大地震帶亞歐地震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交接處,地震頻繁,災害嚴重。我國大陸的地震具有
4、頻度高、分布廣、震源淺、強度大和成災率高的特點。因此,我國的震災形勢十分嚴峻。復旦大學 我國幾個地震活動較為強烈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區,新疆及甘肅、寧夏,福建和廣東沿海,臺灣地區等。復旦大學建筑物的抗震對策標題“減”則是通過各種技術措施來減弱地震對結構的作用,可以避免因要加強結構抗力而引起的材料用量和用工量的增加,以及結構總造價的提高;也能大大減輕在大震作用下結構本身的損壞,不但能達到小震不壞,甚至還能夠爭取達到大震基本不壞.“減”“抗”是當前建筑結構設計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抗震方法,即通過加強結構本身的承載力及延性來抵御地震,這就需要加大結構構件的截面尺寸及材
5、料消耗,相應地提高了工程造價“抗”“抗”二、建筑隔震技術復旦大學隔震是一種革新的抗震方法,它旨在解除結構與地面運動的耦聯關系,通過增加結構的柔性與提供附加阻尼來減小輸入到結構中的地震作用。結構隔震體系是指在結構物底部或某的隔震體系如圖所示,圖中隔震層設置在結構的首層柱頂。層間設置隔震裝置而形成的結構體系。它包括上部結構,隔震層和下部結構三部分。典型隔震體系模型示意復旦大學 故宮博物院的主要建筑下面都有一層柔軟的糯米加石灰的柔性減震支座層,有效地阻止地震動的傳遞,使故宮免受震害。西安大雁塔,日本的法隆寺五重塔和鐮倉大佛等,這些早期的隔震建筑多是采用滾木或滑石片作為隔震元件,歷經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
6、。古代 隔震技術的應用西安大雁塔 鐮倉大佛復旦大學1891 年河合浩藏提出“地震時不受大震動的結構”。其隔震思路是在地基上并排鋪設數層原木,并把建筑物周圍挖空,從而在地震時對上部建筑起到隔震。J.A.Calanarients 于 1909 年提出的隔震方案是在建筑物結構與基礎之間用滑石層隔開,地震時建筑物可以滑動。中村太郎于 1927 年提出的隔震結構方案中以使用阻尼泵來耗散地震動的能量,并且在該建筑地下層柱的上下端采用鉸接構造,建筑物可以水平自由移動。柔性層隔震結構以及滾動支撐類隔震系統等諸多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當代的隔震系統技術。近代隔震技術的發展復旦大學關東大地震后,1924年,
7、日本首次在世界上規定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必須要考慮“水平設計震度”。20世紀60年代,東京大學教授、結構抗震專家武藤清利用計算機分析地震觀測數據,提出了利用建筑結構的柔韌性吸收地震力、以“振動論”為依據的動態設計方法,即所謂的“柔性抗震結構”理論,并以此理論成功設計了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建筑“霞關大樓”。1922年,佐野利器的學生內藤多仲,發表的框架建筑抗震結構論中,提出用剪力墻加強結構抗震性能的理論,從而確立了“剛性抗震”理論在日本的主導地位。近代隔震技術的發展復旦大學19691969年年,現代第一座隔震建筑出現在南斯拉夫現代第一座隔震建筑出現在南斯拉夫,建筑建筑 結構為結構為33層鋼筋混凝土結
8、構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隔震裝置采用天然橡膠支座。隔震裝置采用天然橡膠支座。19701970年左右年左右,法國在馬賽蘭蒙斯克鎮建造了一幢法國在馬賽蘭蒙斯克鎮建造了一幢33層教學樓層教學樓,首次采用了疊層鋼板橡膠支座隔震。首次采用了疊層鋼板橡膠支座隔震。19811981年竣工的新西蘭惠靈頓威廉克雷頓年竣工的新西蘭惠靈頓威廉克雷頓(William Clayton)(William Clayton)大樓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鉛芯橡膠支座的結構。大樓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鉛芯橡膠支座的結構。19841984年年,美國加州福希爾司律師事務中心落成美國加州福希爾司律師事務中心落成,這足美國第座一這足美國第座一 隔震建
9、筑隔震建筑,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高阻尼橡膠支座隔震的建筑物。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高阻尼橡膠支座隔震的建筑物。19841984年年,美國鹽湖市政大廈采用鉛芯橡膠支座隔震技術加固美國鹽湖市政大廈采用鉛芯橡膠支座隔震技術加固,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基礎隔震方法對建筑物進行抗震加固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基礎隔震方法對建筑物進行抗震加固 20032003年落成的日本大阪楠葉塔樓城最高部分達到年落成的日本大阪楠葉塔樓城最高部分達到136.8 m,136.8 m,是目前在建的應用基礎隔震技術的最高建筑物。是目前在建的應用基礎隔震技術的最高建筑物。近代隔震技術的發展復旦大學1993 年,由廣州大學周福霖主持,在汕頭市建成我國
10、第一座夾層橡膠墊隔震房屋。1980年,建筑研究總院在北京采用砂礫層隔震建造了幾座單層隔震房屋和一幢4層磚混房屋,是我國最早的隔震建筑。80 年代后期,我國學者進行了橡膠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結構分析和設計方法、結構模型振動臺試驗、橡膠支座產品性能檢驗、檢測技術、施工技術等全方位的系統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膠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術。我國隔震技術研究進展及應用1993年,由建筑科學研究院周錫元、王亞勇等主持,在新疆獨山子建成我國第一座滑移板(聚四氟乙烯)隔震房屋。1994年,由華中理工大學唐家祥、劉再華主持,在安陽市建成我國第一座采用鉛芯疊層橡膠隔墊的隔震房屋。至今,我國已建成隔震結構有幾百棟,分布于北京
11、、上海、新疆、河南、江西、廣東等20個省市,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地震設防區。復旦大學隔震設計隔震層設置位置主要有:(1)地基隔震(2)人工場地隔震:采用該設計方法可以降低基礎上結構的層間變形和加速度。地基隔震人工場地隔震復旦大學(3)基礎隔震:所謂基礎隔震是在上部結構與基礎之間安裝橡膠彈性墊或者摩擦滑動承重座等隔震系統,將基礎和上部結構隔離開來,以減小水平地面運動向上部結構的傳遞,從而達到減小上部結構振動的目的??煞譃橹芷谘娱L、能量吸收和絕緣等方法?;A隔震體系模型圖復旦大學3)上部結構隔震上部結構的隔震方法分為能量吸收和附加振動體兩種形式。能量吸收型是在建筑物的任意層設置彈塑性阻尼器、粘性體阻尼
12、器、油阻尼器或摩擦阻尼器等各種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附加振動體型式則是在建筑物的任意層上加設振動體,構成新的振動體系,將振動由結構物本身向附加振動體轉移。上部結構隔震復旦大學 上部 上部 結構 結構隔 隔震 震首層隔震 首層隔震中間層隔震 中間層隔震塔頂隔震 塔頂隔震隔震層設置在一層頂。如結構首層為車庫或設備層時,可采用首層隔震。對超高層結構,通常采用中間層隔震的形式。中間層隔震主要不是針對隔震層上部構造,而是為了降低由上部構造傳遞到下部構造的慣性力。隔震層設置在建筑的頂部,在既有建筑物抗震加固時在頂部增加1層或2層,可在增加房屋使用面積的同時提高結構的安全性。首層隔震 層間隔震塔頂隔震復旦大
13、學 基礎隔震體系的主要類型橡膠支橡膠支座隔震座隔震滾子滾子隔震隔震滑動支滑動支座隔震座隔震搖擺支搖擺支座隔震座隔震“局部浮局部浮力力”的抗的抗震系統震系統包括包括滾軸滾軸隔震、隔震、滾滾珠隔震。珠隔震。在上部在上部結結構與基構與基礎礎之之間設間設置置可以滑可以滑動動的滑板。的滑板。由日本提由日本提出的一種出的一種搖擺搖擺支座支座隔震方案。隔震方案。在在傳統傳統抗震構抗震構造基造基礎礎上借助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于水的浮力支撐整個建筑物。撐整個建筑物。局部浮力系局部浮力系統統在上在上層結層結構與構與地基之地基之間設間設置置貯貯水槽,水的水槽,水的浮力承擔建筑浮力承擔建筑物大物大約約一半重一半重量。量
14、。包括包括鋼鋼板疊板疊層層橡膠支座、橡膠支座、石墨橡膠支石墨橡膠支座、座、鉛鉛芯橡芯橡膠支座。普膠支座。普通疊通疊層層橡膠橡膠支座內阻尼支座內阻尼較較小,常需小,常需配合阻尼器配合阻尼器一起使用。一起使用。組合組合隔震隔震滑動凹面隔震復旦大學常用的橡膠隔震裝置有以下兩種:l)橡膠墊塊:一般為圓柱形,由橡膠經過硫化與鋼板多層相疊組成.這樣制 成的橡膠墊塊具有較大的豎向剛度和較小的水平剛度,從而一方面有效地支承上部結構,另一方面又能吸收耗散地震能量.2)灌鉛橡膠墊塊:即將鉛注人到橡膠墊塊中心,與橡膠墊塊一體化.灌鉛橡膠墊塊的滯回曲線具有穩定的形式和大的封閉面積,通過適當選擇鉛芯的尺寸,可以取得顯著
15、的耗能減震效果。隔震支座由鋼板與橡膠分層疊合經高溫硫化粘結而成,并通過上下聯結板與結構相連,裝置正中央為鉛芯,保證隔震結構體系在風荷載作用下的穩定性,并在大震下提供必要的附加阻尼比。隔震裝置示意圖鉛芯橡膠隔震支座剖面復旦大學滑移隔震技術的優勢 滑移隔震技術的優勢現 現有的抗震技 有的抗震技 術 術依靠建筑物的 依靠建筑物的 剛 剛度 度 與 與強度直接 強度直接 對 對抗地震 抗地震 時產 時產生的巨大 生的巨大 能量;而滑移隔震 能量;而滑移隔震 則 則采用了 采用了“以柔克 以柔克 剛 剛”的方法,隔震效果明 的方法,隔震效果明 顯 顯。采用滑移隔震技 采用滑移隔震技 術 術后,地震超烈度
16、 后,地震超烈度 變 變化 化 對 對建筑物的影 建筑物的影 響 響很小,很小,這 這就非??煽康亟?就非??煽康亟?決 決了地震超烈度 了地震超烈度 問題 問題。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水準,。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水準,解 解 決 決了超烈度 了超烈度 問題 問題。采用滑移隔震技 采用滑移隔震技 術 術后,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加速度 后,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加速度 變 變小,小,變 變形相 形相 應減 應減小 小 對處 對處理建筑物受沖撞最 理建筑物受沖撞最 厲 厲害的底 害的底 層 層部位和薄弱 部位和薄弱 層 層部 部位十分有利。位十分有利。采用滑移隔震技 采用滑移隔震技 術 術后,建筑物基本 后,
- 配套說明: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建筑 抗震 新技術 ppt 課件
